其他著作

孟庆瑜教授专著《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2017-10-19

经济法基本.jpg


 

基本信息

 

作者:孟庆瑜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ISBN:9787010171562

 

作者简介

 

孟庆瑜,1973年生,法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十大法治人物,河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立法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社会法、环境资源法。出版《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10部;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文丛》11部,主编《经济法》《环境资源法概论》《人大代表审查预算教程》等教材以及《<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精释与适用》《<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释与适用》《<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精释与适用》等法律实务著作9部;在《人民日报》《法律科学》《现代法学》《当代法学》等权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承担《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等立法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内容简介

 

《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以经济法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选择了经济法的生成条件、利益基点、价值体系、主体架构、调整范围和实施机制等经济法基本理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就其中的理论热点和实践课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诠释和制度辨析。其中,关于经济法兴起根源的理论分析、社会本位的系统阐释、价值体系的原则确认、主体的体系架构、作用范围的理论拓展和实施机制的制度建构等理论主张和逻辑证成,对于廓清和厘定经济法学领域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目   录

 

第一章 经济法的兴起及其使命

 

一、经济法的兴起

(一)国家基于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兴起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利益的独立和社会本位观的形成是经济法兴起的基本利益诉求

(三)传统法律部门应对法律社会化的功能局限是经济法兴起的法律前提

(四)政府失灵和政府干预的法治化是经济法兴起的政治条件

二、经济法的使命

(一)正确充分认识中国经济法的立论依据

(二)中国经济法的特殊使命

三、中国经济法发展中的国家主义之克服

(一)国家在经济法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经济法中国家主义的表现及根源

(三)克服中国经济法中国家主义之路径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法治的互动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法治互动的时代背景

(二)市场经济或经济市场化——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法治互动的经济基础

(三)经济运行法治化——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法治互动的法律基础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法治互动的最终结局

 

第二章 社会本位及其经济法的本位观

 

一、法学语境下的“社会本位”

二、社会本位的利益观

(一)社会利益是一种以“社会”为主体的利益形态

(二)社会利益的整体性或公共性

(三)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

三、法律的社会化与经济法的兴起

四、社会本位——经济法的基本立场和归宿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社会本位性

(二)经济法调整机制的社会本位性

(三)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社会本位性

五、社会本位在经济法中的制度确认与实现

(一)社会本位在市场规制领域的制度确认与实现

(二)社会本位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制度确认与实现

(三)社会本位在规范政府方面的制度确认与实现

 

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认识

二、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主要依据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一)社会本位原则

(二)适度干预原则

(三)经济民主原则

(四)经济公平原则

 

第四章 中国经济法主体的反思与前瞻

 

一、由复制到创新——中国经济法主体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一)经济法主体的理论复制阶段

(二)经济法主体的理论创新阶段

二、角色多元——经济法主体与民商法、行政法主体之比较

(一)经济法主体与民商法主体的不同

(二)经济法主体与行政法主体的差异

(三)角色多元与经济法的主体范围

三、社会中间层——一经济法主体范围的新拓展

(一)社会中间层的法意考辨

(二)社会运行结构的时代变迁及其理论解构

(三)社会中间层在多元社会运行结构下的功能分析

(四)社会中间层的模块化构成和类型划分

(五)社会中间层作为经济法主体的适格性

(六)社会中间层的功能局限及其边界测定

四、传承与发展——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总方向

(一)经济与法律——影响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关键性因素

(二)独立品性与特殊视角——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第五章 经济法调整范围的新拓展

 

一、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

(一)法律的调整机制与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

(二)国家或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社会责任

(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众参与义务

二、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分配关系的法律解析

(二)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价值定位和基本原则

(三)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选择

(四)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制度保障体系

(五)我国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与弱势群体正当权益保障

(六)经济法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和边界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调整

(一)法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与区域法治建设

(二)区域法治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区域法治建设的具体对策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法规制——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证

 

第六章 经济法的实施机制

 

一、关于经济法实施的文献述评

(一)经济法实施的概念和特征

(二)经济法实施的影响因素或障碍因素

(三)经济法的遵守

(四)经济法的行政执行机制

(五)经济法的诉讼实施机制

二、主要争议的问题

三、经济法实施机制的检视与思考

(一)经济法的社会认同与遵守

(二)经济法的作用边界与行政执法

(三)经济法的公益性与司法诉讼

四、经济法的诉讼保障机制

(一)对中国经济诉讼历史和现状的三点反思

(二)经济诉讼独立性的客观依据及其含义和特征的法律界定

(三)经济诉讼独立的外部因素分析及对策

(四)经济诉讼程序的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