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作者:孟庆瑜 等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ISBN:9787513090858
二、作者简介
孟庆瑜,法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河北省法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国家权威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获河北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级奖励6项。获评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层次人选、河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十大法治人物(2017)等荣誉称号。
三、目 录
第一章 立法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法治中国,立法为先
一、法治中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
二、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
三、“立法先行”是良法善治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科学立法,人才为本
一、科学立法引领全面依法治国
二、人才队伍支撑立法质效提升
第三节 教育培养,改革为要
一、法学教育夯实法治人才培养之基
二、法学教育对接立法人才培养之需
三、教育改革引领高素质立法人才培养之路
第二章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我国立法人才培养的理念重塑
第一节 德法兼修
一、“德法兼修”的价值意蕴
二、“德法兼修”的时代内涵
三、“德法兼修”的理念遵循
第二节 守正创新
一、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二、守正创新的现实依据
三、守正创新的实践理路
第三节 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交融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指向
第四节 交叉融合
一、交叉融合的逻辑脉络
二、交叉融合的价值归路
三、交叉融合的实践进路
第五节 协同共享
一、协同共享的理论逻辑
二、协同共享的现实诉求
三、协同共享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立法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
第一节 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与内容构成
一,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二、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
三、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构成
第二节 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
一、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梳理
二、立法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立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选择
一、立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政产学研方案选择的理论阐释
二、立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政产学研方案选择的路径实现
第四章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我国立法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
第一节 价值引领机制
一、价值引领的意义
二、价值引领的方向
三、价值引领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要素协同机制
一、协同制定培养方案
二、协同组建师资团队
三、协同打造课程体系
四、协同开发教材资源
五、协同建设实践基地
六、协同实施立法项目
第三节 资源共享机制
一、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的意义
二、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四、大力推进核心资源共享
第四节 运行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机制
二、政策支持机制
三、基地支撑机制
第五节 考核评价机制
一、考核评价机制的含义与意义
二、协同育人模式考核评价机制
三、立法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
第五章 立法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河北大学样本
第一节 实践概况
一、河北大学立法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二、河北大学立法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第二节 方案创新
一、思想“定盘星”:德法双修,强化价值引领
二、选拔“准定位”:对象限定,并行学分置换
三、教学“模块化”:优化课程,兼顾理论实践
四、制度“强阵地”:“双制”互动,筑基培养平台
五、资源“聚宝盆”:要素协同,实现多方育人
第三节教材建设
一、《立法理论与制度》
二、《比较立法研究》
三、《立法技术与规范》
四、《地方立法实务与案例》
第四节 团队建设
一、师资力量:“双师制”导师团队
二、教研组织:“立法理论与实务”教研室
第五节 基地共建
一、校内保障:立法资源基地建设
二、校外拓展:立法实践基地建设
三、校内外立法基地协同建设
第六节 全流程培养
一、立法调研:全面了解立法需求
二、立法起草;精准培养立法思维
三、立法论证:着力培育立法逻辑
四、立法评估:坚持强调立法责任感
附件1“立法理论与实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2“立法理论与实务”微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附件3 河北大学法学院近五年立法项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