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我中心主任孟庆瑜接受民主与法制时报专访:推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发布时间:2019-03-01

核心提示:创办于1980年的河北大学法学专业,积极推动师生互动、强化实践教学,已在河北省率先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立体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有哲学、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李晓磊 焦新波 报道

河北大学法学专业创办于1980年,1981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河北大学是河北省最早开设法学专业,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创办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近40年的发展,该校法学专业目前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2012年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后,该校在河北省率先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立体化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河北大学法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哪些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有哪些显著特色?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孟庆瑜。

四大专业融合发展

记者: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于2000年10月在原哲学系和法律系基础上合并而成。当初为何合并两系组建政法学院?

孟庆瑜:原哲学系始建于1955 年,系河北省最早创办的哲学专业。原法律系创建于1980年,是河北省最早创办的法学专业。其分别在河北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这两个系合并成立政法学院,最重要的考虑是实现两个专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政法学院做大做强。

记者:与其他高校法学院相比,贵院有何特色?

孟庆瑜:与其他法学院只设一个法学专业相比,我院下设法学、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四个专业,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于法学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记者:请介绍一下贵院师资力量及学科与专业建设情况?

孟庆瑜:我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富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10余人。专任教师近100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现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以上人才20余人次。

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河北、特色发展、注重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目前,我院高度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现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哲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建有哲学、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记者:贵院如何开展教学互动?

孟庆瑜: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一是持续开展以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内涵建设,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近年来,学院坚决执行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鼓励广大教师投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且效果良好。

二是持续开展以创新引领为目标的科学研究,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学院大力实施“科研强院”工程,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学研究课题,支持学生参与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实现了科研促进课堂教学。

三是持续开展以有效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的社会服务,通过高水平的协作机制服务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学院着力推动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支持教师承担对接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社会服务项目,吸收大批学生参与其服务过程。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记者:请具体介绍一下贵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

孟庆瑜: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院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教学探索:

第一,强化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与研判活动中学习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

第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使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实践能力。严格贯彻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在优化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通过实践中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法律实务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开设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实务、行政诉讼实务等课程,邀请法律实务专家指导和参与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定期开展“法庭进校园”“送法进社区”“国家宪法日”等系列活动,赴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开展体验教学等,使广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第四,重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校内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做到教与学同步进行。例如,在校内模拟法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庭审直播接收系统,实施“同步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司法动态氛围中,完成专业学习,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步进行。

记者:具体如何实现学生理论与实务的有效结合?

孟庆瑜:为了使学生法律理论与法律实务知识有效结合,我们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不断优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2012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座谈会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征求意见会,就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适时征求法律实务部门的建议和意见。二是合作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邀请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法制部门的优秀专家以及优秀律师参与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深化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独特作用,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呈现鲜明的“精”“广”“实”特色。三是共同加强法学专业实务教材建设。联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优秀实务专家共同编写出版“三辑24部”高等学校法学案例与法律实务系列教材,使法学专业每门核心课程均有案例教材和实务教材与规划教材相配套,弥补规划教材的不足。四是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依托“双千互聘计划”共同组织优秀教学团队。

多举措向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贵院实践教学共建基地情况?

孟庆瑜:目前,我院已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河北省司法厅、河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河北佳篷律师事务所、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6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目前,我们和实践教学共建基地的主要互动途径有:一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三是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四是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

记者:贵院科研能力及成果如何?

孟庆瑜:近5年,我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其中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近20项。

目前,我校法学学科已形成三大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背景,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破解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建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体系。

二是区域刑事法治与犯罪治理。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差异为基础,聚焦西部边疆地区的犯罪治理问题,对我国当前刑事立法和司法中的区域性问题及其建构展开研究,努力实现区域刑事法治。

三是生态文明与区域环境法治建设。聚焦京津冀区域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治理,努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法律长效机制。

记者:有没有向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提供智力支持?

孟庆瑜:有。具体说来:第一,通过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的深层次合作,深度参与河北省地方立法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如参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大发展战略法制化的决定》《河北省邮政条例》等地方立法研究和立法后评估项目20余项。第二,与原河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委托立法、课题研究、举办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合作,协议期间,承担了《重大决策法治化研究》等研究课题10余项,完成《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河北省统计条例》等40余部地方立法的调研论证。第三,与河北省知识产权局、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北省环保厅、承德市人大常委会等务实合作,完成了《河北省专利保护条例》《承德市水源涵养保护区条例》等地方立法20部。第四,巩固、提升与河北省法院、检察院系统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课题调研、人才交流、学生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合作。第五,通过担任各级政府法律顾问、承担委托研究项目等途径,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扩大服务国家与地方法治建设。第六,充分发挥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的智库功能,增强服务河北省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为有效提升河北省地方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做出了不懈努力。

记者:介绍下贵院对外交流情况。

孟庆瑜:近年来,我院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先后有近2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访学,先后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威廉玛丽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法学院、俄罗斯萨马拉人文学院等国外高校的10余位学者来校讲学,并初步与威廉玛丽学院、中央兰开夏大学就法学专业师生交流访问与学习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原标题《推动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专访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孟庆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