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新意”

发布时间:2018-11-16

55周年,“枫桥经验”历久弥新。时代变了,但不变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之“道”。

11月12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在浙江绍兴举行。会上,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和北京、上海、安徽、福建、四川等省(市)委政法委负责同志作了发言,介绍各地各部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做法和成效。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互联网科技、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一个个场景中都有“枫桥经验”的影子,新的场景也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内涵。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党的领导是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主线。中央组织部为解决“组织全覆盖”问题,指导各地盯住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点空白点,优化设置健全组织,以党建覆盖推动治理落地。打通党执政“最后一公里”。

近3年选派第一书记45.9万名,目前在岗20.6万名。每年培训60万人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等,使人才干的好、留的住。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发挥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独特优势,发动党员群众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2.2万个,提供涉黑涉恶线索近2万条。

社区中,1200多万在职党员已报到,在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虫草采挖点和草原牧场中,有了流动党支部。真正实现了群众走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17年中管党费拨出1.16亿元,支持832个贫困县开展村干部和党员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基层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群众的事,群众自己说了算。全国27个省份280多万居(村)民委员会干部,通过统一届期、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实施得以选出。

城市社区普遍实行居务公开,95%的村实现村务公开,每年村民评议村干部近209万人次。监督机制的健全使民主权利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

在上海,4.8万名社区工作者在街镇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在福建,187万名平安志愿者,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群众自我管理作用。

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也基本实现了每个城市社区拥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

借助互联网科技群众沟通无障碍

互联网法院已经建立,裁判文书已可上网查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已成社会共识。

北京,已建成“网上北京市公安局”、“12348北京法网”。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300个小区构建智能安防体系,推广安装“智慧门禁”、消防感知等设备,与“雪亮工程”建设有机融合,案量大幅下降。

上海,正加快建设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由“多头跑”到“进一门”,“线下跑”到“网上办”。

福建,开通全省统一的“E治理”总线,打造数据融合“快车道”、群众诉求“直通车”。龙岩市以“E龙岩”为媒介打破信息壁垒,汇集179个部门数据,271个审批事项群众用手机上网就能办理,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市民点菜”的转变。

多元化纠纷解决保障安居乐业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做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是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应有之义。

帐篷调解室、流动警务室、帐篷法庭等使群众矛盾化解更加便捷。四川培养的592名马背调解员把“人民的事情没有小事”践行的淋漓尽致。

安徽通过综治中心搭台,引入各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进驻,整合两代表一委员、律师等第三方调解资源,因地制宜创新调解方式方法,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体系,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上海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让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参与治理,社会“第三方”在矛盾纠纷解发挥明显作用。

“调解文化大院”、“法治文化广场”、“村民说事会”、“遵法评理会”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一起纠纷的解决教育引导一片群众。

共享共治实现社会治理新格局

早在2014年,安徽就对综治中心的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当年底,全省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

2016年底,全省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实现了基层综治工作“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平台统揽、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场所服务、一套机制运行、一个整体运作”。

目前,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综治信息系统已全域推行,网格员每天“进网”巡查,实现了各类基层治理数据实时动态鲜活。

过去,基层力量单打独斗。“综治中心”的建立,通过“指挥部”开始“集中力量办大事”。

北京,高起点规划设计,建立“1+3+4”为核心框架的智能化工作新格局。

宁德、泉州等地整合公安、海事、海警、海洋渔业等涉海部门资源力量,变海上“浮城”为平安社区。矛盾纠纷“不上岸”的“海上枫桥”成为福建的一道靓丽风景。